|
台湾复刻版地图精品之《历代舆地沿革图》发表时间:2019-06-15 20:05 《历代舆地沿革图》是由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主持编纂的,自光绪四年至宣统三年(1878—1911年)先后分别在上海、湖北两地递次刊行。题名《历代舆地图》,图集共分358卷,45个图组,分装为34册。首为《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70幅,概略表示历朝各代境域大势,实际就是总图。其余各册自春秋战国迄明代,按朝代先后顺序,依次列为春秋列国图、战国疆域图、赢秦郡县图、前汉地理图、续汉郡国图、三国疆域图、西晋地理图、东晋疆域图、二赵疆域图、四燕疆域图、三秦疆域图、五凉疆域图、后蜀夏疆域图、刘宋州郡图、南齐州郡图、萧梁疆域图、陈疆域图、北魏地形志图、北齐疆域图、西魏疆域图、北周疆域图、隋地理志图、唐地理志图、后梁并十国图、后唐并七国图、后晋并七国图、后汉并六国图、后周并七国图、宋地理志图、辽地理志图、金地理志图、元地理志图、明地理志图。每一个朝代按同一比例尺绘制成一幅大图,平均分割为数十方块,以一块为一幅(页),由北而南,由东至西,表现了各州(路、省等)及相邻区域,一州(路、省等)往往分见于数幅,详细展示了各朝代疆域范围、行政区划、山河大势等地理要素。其中隋代以前各幅地图多附有序、表或札记等。 《历代舆地图》以1863年的《大清一统舆图》为底图,朱墨双色套印,用黑色表示古要素和古地名,用朱红色表示当代河流山川、地名等。古今对照,便于查阅。图中还用黑体字对历史事件和地名的变迁作了加注说明,图注中还对历代《地理志》的讹误进行了补正。 当然,《历代舆地图》也难免有不足之处,杨图委员会(1954年冬,以范文澜、吴晗为首,组成了“重编改绘杨守敬《历代舆地图》委员会”,简称“杨图委员会”。)就指出了《历代舆地图》存在的几个缺陷,可谓切中要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杨图只绘出了中原王朝的直辖地区。甚至连中原王朝都没有画全,更别提各少数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分布范围及其所建立的政权版图了。 2、杨图自汉以后各册全部径按《地理志》(或《补志》)编绘成图,一册之内,所收的往往不是同一年代的建制,相去或数十年,或百余年。 3、杨图把一代疆域用同一比例尺画成一大幅图,然后分割成数十方块,以一块为一幅,按自北而南、自东而西次序编排装订成册,一个政区往往分见于前后几幅图上,查阅极为不便。 4、杨图内容存在的脱漏讹误较多。 不过,瑕不掩瑜,《历代舆地图》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和地图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影响和贡献是不可估量的。这部伟大的地图作品其原本到今天已成为难以寻觅的珍品,要想觅得一套完整无缺的杨图原本,可以说是极其困难的事。 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于1975年10月以“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所藏之《历代舆地图》为原本进行了逐页复刻影印,将原装三十四册合并成平装三十册、精装十册出版。这是一部影印地图中的上乘之作,印制相当清晰悦目、一丝不苟,质量可臻绝佳,与原本几毫无二致,亦得相媲美也。 本人所藏从网络购自日本的旧书店,为平装版本三十册,呈横本十六开的样式,各册均采用盒装的方法,将按原样影印的每一叶一一展开呈一面,以活页装订、细绳系好整齐装入于其内。每一面丝毫不附加些许他字,皆原汁原味呈现于读者的面前,即可一一取下拼接以观全貌,亦可单独抽出以核对参详史书,还可以折叠装订而还线装本原貌,实在是让人喟叹不已、珍爱无以复加。在复刻版地图中,这一套《历代舆地沿革图》也可称之为精品中的精品了。 影印本“后记”对该图的出版诸事项作了简要说明,现摘录于兹,既可知其编纂体例之大概: …… 原本版框高约二十三公分,阔约三十五公分。今为便于庋藏、携带及查阅计,略予缩小。 …… 原本以红色印大清一统图,沪鄂两地所印各图,间或略有出入。今为便于印刷,择其佳者,悉予划一。 原本以黑色印各朝舆地图,间有不甚清晰处,此次影印时,不得不加润描,并与原图再四核对。…… 原本坐标,多用南北东西次序,间有采纵横坐标者。所编叶次,亦有不一致处。今悉予校正画一。因于版心部分,另行编印,未照原图影印,并在每图首页加编方位表,以便并合查阅。 原本偶有脱叶或黑图误印者,今据别本,悉为补正。 原本自中心处折叠装订成册,今每叶均舒开印为一面,仍采单面印刷。采活页装订,以便需要时并合为一整幅。或将某一地之各图抽出相较,以充分发挥沿革图之功效。 首册总图,以装订与原本不同,因而循序移动半叶,俾将禹域全幅,印于一面,以便查阅。 …… (2012年6月7日) 上一篇热烈祝贺三沙市成立!!!
下一篇韩国的《最新教学地图集》
文章分类:
地图捕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