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守望者
标签
收藏研究
传统文化
地图守望者

上海老地图鉴赏(四十七) ——民国时期的上海商业地图巨著《上海市行号路图录》赏析

发表时间:2022-08-08 21:58

微信图片_20220628222740.jpg

上海老地图鉴赏(四十七)

——民国时期的上海商业地图巨著《上海市行号路图录》赏析

近代以来,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交通便利,厂房、大楼林立,金融、贸易往来频繁,物资供应丰富,工商业极其兴盛、繁荣,可谓是独领风骚。在旧中国,上海又号称“冒险家的乐园”,中外各色人等纷纷来“淘金”碰运气,各类工商企业、店铺、洋行、银行、商号等等遍布大街小巷,道路纵横交错,房屋鳞次栉比,莫说外来人士,就是土生土长的上海本地人也不一定弄得十分清楚。怎样让外来旅游经商者、政府工作人员、工商从业人员,乃至一般市民能方便、快速地查找任何一条里弄街巷,任何一幢房屋楼宇,或是任何一家商号店铺,这就需要一本详尽、全面的地图集册来参阅了。

诚然,一直以来,上海地图出版业都是相当发达的,集中了众多优秀的地图编绘、制作人才,引领全国,自清末到解放初期,前前后后开办的地图出版机构不下数十家,出版的各种上海街巷里弄地图数量之多,规模之巨,是其他城市望尘莫及的。不过,当时专供工商贸易使用的大比例尺商用地图,尤其是1:5000以下的大型工具书式的地图集册,无论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是极其罕见的。然而,就是这样一本惠及全上海工商从业人员的地图集,在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由一家非专营地图出版的机构——福利营业股份有限公司(The Free Trading Co.Ltd,以下简称福利公司。1937年成立,位于武昌路322号)编制问世,并风行一时。这就是分作上下两大册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一名“上海商用地图”,以下简称《图录》)。

所谓的“行号”,也就是指“店铺商号”或“商行公司”,《图录》融行号、街巷道路与地图为一体,详细标绘了各商号、工厂、街道、里衖、大楼等,每幢建筑、每条道路的名称及门牌号均一一予以注明,让使用者一卷在手,即可一览无余、了如指掌,实大有裨于商贸活动乃至家庭必备、日常参考之需。《图录》的出版,亦为首开国内公开发行超大比例尺地图之先河,所包含的信息量十分巨大,是研究近代上海城市和建筑发展的珍贵历史资料,其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福利公司此举,堪称留下了足以载入史册的贡献,实属功德无量。

《上海测绘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出版)对《图录》专列条目予以介绍:“《上海市行号路图录》(图册)由上海市福利营业股份有限公司于民国3638年相继出版。葛福田主编,16开本,单色双面印刷,图册分上、下两册,以今延安路为界,北为上册,南为下册,上册共有图112幅(双页幅)576页,下册共有图113幅(双页幅)574页。图册系行号名录与分区图的结合,图文相辅,便于读者按图索骥,这在当时尚属首创,图幅方向大部为正北或北略偏东、西,少数为求街坊完整偏角较大,但均绘指北符号。成图比例尺为1133311667之间。图册道路加注旧路名及英文名。门牌密度较高,机关团体,厂商企业名称记载甚详,街坊内建筑物均绘平面图,主要大楼还分层表示单位名称。图册广告版面较多。”

《图录》首版(第一辑)第一编于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9月出版,第二编于翌年(民国二十九年)8月出版。第一编包含范围是第一特区,即公共租界的中区、西区及公共租界的苏州河北岸地区,共收录140幅路图和53座大楼图;第二编为第二特区,即法租界地区,共收录75幅路图和6座大楼图。福利公司原定编辑出版第三编(闸北及华界),但因日本侵略者的占领而作罢。

抗战胜利后,社会各界对更新、再版《图录》的需求较为迫切,加之行政区划的变动、街道路名的更改、门牌号的重新编定,原《图录》已不适宜当时的实际状况。福利公司在经理葛福田的主持和带领下于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春着手开始重新编纂第二辑,当年10月上册出版,下册直至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3月最终完成。葛福田在上册序(一)中称:“此书不但于道路里巷,门牌号码,详绘细载,使外来商旅,可以按图索骥,头头是道,且将工商行号,业务地址,分门别类,即本地工厂亦如指掌数纹,罗罗清疏,所以一编才出,万人争阅,许为舆地史上空前之贡献。……迨抗战胜利以后,来沪接收各机关,均向本公司索取此书,作为蓝本,凡警务、地政、保甲区、社会团体等,各机关之进行,获助于本书尤多。惟时阅八年,上海租界已经收回,路名既多更改,门牌亦经整理,本书遂成上海历史上之文献,与现实不乏变易之处。兹徇各界之请,修正再版,并将南市闸北,继续进行,以竟全功,而成完璧。”此后,公司打算继续推出第三册及南京、北平、天津、汉口等地的系列行号路图录的计划,终因时局变化未得实施。以下仅就《图录》第二辑作较为详细的解读和梳理。

第二辑的区域划分,按上册序(二)所述:“现就中正路干道为界,分为两部,先以中正路以北,包括以前公共租界、沪西越界区、闸北区,为上册;其余中正路以南,包括以前法租界全部及越界区、沪南区为下册。”那么上下两册在编制体例上的共同点有哪些呢?

首先,从装帧上看,统一呈十六开布面精装本,外封有蓝色、红色、棕褐色、绿色、黑色等不同颜色,封面、封底及书脊有凹面烫银的文字或图案。其次,全书均遵循序、目录、编辑例言、索引、总(序)图、路(分)图的顺序编定,索引部分包括路名索引、里衖索引、衖号索引、大楼索引、广告索引、分类索引六项。其中,广告索引即是各行号的汉字笔划索引,分类索引则是按律师、保险业、地产业、旅游业等行业进行分类查询。利用行号索引,可在路图中查询到相关的行号。再次,每幅路图依次编有图号,图内附线段式比例尺和指北针;各图均为红黑双色套印,以黑色为主,红色主要标记一些行号名称,还有公共汽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的运行线路,及汽车加油处、邮筒等;黑色除标记行号名、路名、街巷房屋轮廓外,还有铁路、马路、桥梁、河浜、码头、篱笆、平房、花园、草地等。第四,路名的标记全部采用新路名,但为方便查询考虑,仍以括弧列入旧路名,同时在主要道路添加了外文译名(部分行号或设施也有外文译名对照)。最后,每幅路图后面一是收录了大量不同行号的广告,这些广告在扉页、路图图幅周边等处亦见缝插针、无一不漏,且大多图文并茂,时代感、艺术感强烈,对我们了解民国时期的广告设计、宣传与制作保留了难得一见的实物资料。二是增加了为数不少的公司大楼、商业大厦的平面图,广告的插入和大楼平面图的绘制成为《图录》一大鲜明特色,尤其是大楼平面图,无论在上海建筑发展史、经济文化史、工商贸易史等的研究考证工作,还是用于影视剧拍摄中的场景复原或相关历史遗存的重建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性。

《图录》第二辑上册的编纂团队由监制人张震西,发行人葛福田,测绘鲍士英,编辑顾怀宾、鲍士英等组成。在编制过程中,以首版《图录》为蓝本,“除将路名门牌,建筑牌号,变迁更易之点,推陈出新,不厌求详,重行测绘调查,更将本书前有缺憾,设法弥补,并增加各业分类索引,便于检查;划分保甲警务区域,以清界限,使书尽其用,用得其便。计自本年(1947年)春初,以迄秋杪(miǎo末尾),历时九月,赖各界之协助,同仁之努力,首集方克蒇(chǎn完成)事。(序一)”

上册所涉及的范围取中正东路至武夷路以北,共计有街巷路图112幅,涵盖原公共租界全域、虹口、沪西越界筑路区和闸北一部。首幅自中正东路起,大致按原公共租界、虹口、闸北、沪西越界筑路区的顺序排列,末幅止于中山公园附近,其四至分别为:

东至保定路——霍山路——大连路——东余杭路(与岳州路西向交汇);

西至苏州河东侧圣约翰大学校区——凯旋路(与武夷路东向交汇);

南至中正东路——中正中路——中正西路——武夷路北侧(与凯旋路北向交汇);

北至岳州路——高阳路——宝安路——四川北路宝山路——香山路公平路——天目路以南——满洲路——新民路——共和路——光复路——西苏州路——苏州河南(接苏州河南向河道)。

路图中对各行号的标注原则上应收尽收,按门牌号逐次列入,如遇一个门牌号内设有多家甚至达十余家左右的,因篇幅所限,仅就其中较为显著的予以登载。在里巷名称的处理上,均依实地调查所得注明于图内,但分作四类不同情况,一是有名称也有号数的;二是有名称无号数的;三是有号数无名称的;四是既无名称也无号数的。其里巷房屋的门牌一般遵照马路店面房屋所编列,如巷口最后的店面为200号,那么巷内的房屋自第一家起编为202号,依次类推,但也有例外另行编号的。再者,《图录》编纂期间,市内路名仍有改动或更换,如开源路已更名武定路,但路牌未更换,故仍标记作开源路;又如库伦路、大通路、交通路等在虹口、闸北区等均有重复或同音之处,因尚在更改当中,只能照旧待再版时修正。

序图5幅,即上海市区图(附上海沿革史)、上海保甲分区图、上海分幅总图、上海市交通图(附交通说明表)、上海市邮区图等,与街道路图所用普通纸张不同,序图的纸张要厚实得多,其中市区图和保甲分区图采用多色套印。编辑例言对序图分别作了说明:

本书首端刊有市区图,系指示方位、轮廓,及市区、市界线(区界为地政分区界线)。所有区界线按照市府图表所订区界制绘,其未接收区亦注明之。现值省市划界,问题尚未决定,俟政府确定市界后,若有更动当予修正。市区图背面载有市史沿革掌故,以助阅者之考证。”

“继市区图之后复有保甲图一种,方位、轮廓一如前例,但区界系按照民政分区绘制。例如市区图之黄浦区,包括旧公共租界及法租界全部,保甲行政图之黄浦区仅南至民国路,北至苏州路,东至黄浦滩,西至山西路一地区而已。行政图与地政图区域之不同,既如上述,故复于保甲图上列表详载各区公所、警察局、消防处之地址、电话以利阅者检查。至于各保办公处地址、电话,亦因人事常更,地址不易确定,故已删去。”

“本书于详细路图之外另制总图一种,注明各详细路图图号。如某某行号位于某路之某一段,可于此总图中一查,先知其属于某一图号,即可按照其图号于分幅图中查得之。”

“本书内刊有交通图,凡于公共汽车、有轨及无轨电车分别制成现行之路线,俾乘车者知所由循。惟停车之站因限于图幅,未能一一绘入,仅于停车之交叉点附近合绘一站,以示数种车辆经过时均停于此,其详细站位则详载于分图中。查现时交通路线时有变动,如某线之展长,某线之开辟,本书只能侭付印前极力使之符合实际情形,余则需俟再版时再行修正。其他如火车、轮船及郊区民营汽车,图上仅指示其起点,故另制交通表以利检阅。”

“现在邮政当局为求投递迅速起见,创立分区制。本书为便利阅者明了寄发邮信地区,照邮局规定区界特制邮区图,注明区号以免查询之劳,至各区邮筒可于分图中查见之。”

大楼图55幅,一幢一幅,以层为单位,逐层绘制一平面图,房间号数、行商牌号(企业或机构名称),以至通道、楼梯、电梯、卫生设施等一一标注,各个角落皆一清二楚、一目了然。大楼图专注于金融和洋行建筑,其收录、绘制标准有二,一是同一大楼商户、住户混杂者,所有住户均不登载;二是同一大楼为独家使用者(如合作大楼系中央信托合作社所有),或全部为住户的(如河滨大楼、峻岭公寓等),均一概从略。

上海近代以来建造的大楼大部分在宣统三年(1911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之间落成,沿黄浦江一带集中了近代行政、商业和金融业建筑;以跑马厅(今人民广场)为中心的南京路、淮海路、福州路、金陵路和西藏路一带为商业建筑群;向西沿苏州河、向东沿黄浦江则以工业建筑为主,它们风格各异,大多保存完好,至今仍在使用,不少还入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及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上册收录的汇丰银行大楼、字林西报大楼、麦加利银行大楼、沙逊大厦、上海银行大楼、金城银行大楼、哈同大楼、证券大楼、汉弥尔登大楼、四行储蓄会大楼等55幢大楼,可以说都是“十里洋场”极具欧美建筑特色和情调的重要历史建筑物,世界少见的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美誉的建筑奇观,也是最富于海派文化魅力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图录》第二辑下册的编纂人员增加了沈禹钟、陶乐勤两名编辑,其余不变。“下册自三十六年冬季开始,不料测绘之工作愈繁,而物价之动荡也愈甚。历三十七年而至于现在(19493月),所经艰难困苦,较上册倍之。……而下册二十九年之版本,仅旧法租界区域,须加城内、南市、法华等区,或则鳞次栉比,密如蛛网;或则墙湾路曲,状似蚯蚓,测绘既费时间,调查尤为困难。(序一)”这一期间,解放战争已临近尾声,杀青之时距上海解放仅两个月左右,经济动荡,物价飞涨,一日数变,金圆券如同废纸,印刷成本陡然剧增,公司人员因生活困顿离职达三分之二。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仍百折不挠,咬牙坚持,最终得以付梓出版。鲍士英在“序二”还特别提及:“本版调查初期,承市立敬业中学,陶广川、陆镜潭两先生之赞助,由工科同学,利用暑假,参加工作,使调查部分,在极短期内,迅速完成,功不可没,附此道谢。”

下册所涉及的范围取中正东路至武夷路以南,范围有所扩大,新增沪南和法华区一部,共计有街巷路图118幅;涵盖原法租界全域、沪南及沿黄浦江外马路至斜土路漕溪北路一带。首幅自中正东路起,大致按原法租界、沪南(老城厢、南市)、黄浦、法华的顺序排列,末幅止于毛家宅以东、日晖路以西、徐家汇路以南、斜土路以北,其四至分别为:

东至中山东二路——外马路(至黄浦江边)至该路西向;

西至沪杭甬铁路东侧凯旋路(与东向斜土路交汇);

南至外马路(西向)——国货路——沪闵南拓路——斜土路;

北至中正东路——中正中路——中正西路——武夷路南侧(与凯旋路南向交汇)。

下册街道路网较上册复杂,道路曲折多变,道路、房屋改造或新建的也较多。路图中凡是留有空白处未标注任何文字的地方,都系正在建筑施工中的房屋;如房屋已建成但还没有订立门牌号的,仅绘制一个图形以示大概。

序图3幅,即上海分幅总图、上海市交通图(附交通说明表)、上海市邮区图,舍掉市区图和保甲分区图。除分幅总图表示的为下册所在区域,其余两图与上册相同。

大楼图9幅,即中法大楼、中汇大楼、方西马大楼、市政府大厦、社会局大厦、法邮大楼、逊百克大楼、高登大楼、圣亚纳公寓等9幢大楼。

此外,鉴于路名一再变更,下册在索引部分新增了新旧路名对照表两种,即由新路名检查旧路名、由旧路名检查新路名,互为参照,便于使用者查考。

《图录》上下两册230幅街巷路图和64幅大楼平面图,集中而直观地体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到解放前夕上海城市社会的真实风貌和世情百态,犹如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给我们描绘出了旧中国远东第一大都市的繁华与喧嚣。

例如静安寺一带以东西向的静安寺路(南京西路)、北京西路、中正中路(今延安中路)为中心的各条主要马路,其东首是南京路为代表的灯红酒绿的“夜上海”中心区域;其西端,东自常德路,西至迪化北路(今乌鲁木齐北路),南临海格路、善钟路(今常熟路)路口,北抵今北京西路方圆0.42平方公里范围内,各类商号、银行、洋行、饭店、商场开设上百家,密布于道路两侧,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至今仍是商贸发达的黄金地段。

再如福州路、广东路、汉口路、九江路、北京东路、南京东路等石库门房屋内,大大小小的钱庄、商行、商店、手工作坊、工厂、旅馆、饭店、酒楼、浴室、俱乐部、剧场、舞厅、报馆、书店、八卦测字算命馆等等,密密麻麻,遍布各处,极大地丰富了上海普通大众的日常生产、生活需要。还有一些石库门房屋,像福州路周围的会乐里、群玉坊是昔日上海滩有名的妓院等风流色情场所集中地。金陵东路周围的“三宝一中”(即宝裕里、宝兴里、宝安坊和中华里)黄、赌、毒猖獗,甚至成了流氓盗贼的藏污纳垢之所。

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上海市区仅有少数街道的门牌号有所变动,其余均大致保持不变;而建筑名称有的早已改动,有的延续至今,而其位置与大致轮廓依然如旧,到现在仍可参照查阅。

我们以上册第一图(东起黄浦江,西至河南中、南路,南至金陵东路,北至广东路、泗泾路)取上海总会一片为例,与百度地图对比可见,在建筑名称上,上海总会与亚细亚大楼的标注未变,有利银行标作黄浦会外滩3号,美国总统轮船公司处为大来大楼,美孚油站处为高登金融大厦,北大电报局标作上海电信博物馆。

上册第二图(东起黄浦江,西至河南中路,南至广东路、泗泾路,北至九江路),取汇丰银行一片,可见百度标注汇丰银行大楼为上海外滩建筑群汇丰银行大楼,汇丰银行所在地域现为上海外滩12号大楼(现为浦发银行),江海关即现在的上海海关,中央银行国库局驻江海关国税经收处标作1886汽车主题德国餐厅,江海关医务署标作中粮上海粮油进出口有限公司,泰和洋行文仪部等所在处标作小汇丰大楼,交通部电报局总营业处现为鼎福记等多家餐馆等,正广和公司标作正广和公司旧址。

再看下册第三图(东至福建南路,西至西藏南路,南至金陵东路,北至中正东路),取上海大世界一片,可见大世界、共舞台名称依旧,徐重道国药号标作童涵春堂中医门诊部,中国通商银行标作三阳国货店,荣昌糖果店标作汪怡记茶庄,大中华烟号与五味斋菜馆标作杏花楼,新民商店一带标作泰康食品店,郑福斋标作稻香村,靠云南南路一侧有众多饭店、小吃店,现在也基本一致。

下册第四图(东至西藏南路,西至嵩山路,南至林森中路,北至中正东路),取黄金大戏院一片,与百度地图对比,这里的变动是相当大的。柳林路西侧到今龙门路一片(荫余里)已全部拆迁改造为金钟广场;而柳林路东侧黄金大戏院(钧福里)一片在1998年改建为兰生大厦,原貌亦不复存在,作为黄金大戏院后续的兰生影剧院则位于大厦的四楼。

再则,《图录》于细节的处理上也十分到位,譬如说任何人都需要解决内急问题的厕所也一个不落地标注了出来。有意思的是,不管街区图也好,大楼图也好,有标“厕所”的,有标“男厕”、“女厕”的,有标“公厕”(或“公共厕所”)的,还有标“盥洗室”和“西人厕”的。在一条街上,相距不远的两处,出现了“公厕”和“厕所”,或“公厕”和“男厕”、“女厕”同时标出的现象;在一些洋楼里出现“盥洗室”、“西人厕”跟“男厕”、“女厕”或“厕所”并存的情形。我想,“公厕”是谁都可以进去,收费或不收费;而“厕所”跟单独的“男厕”、“女厕”可能是私人所建或行号所有。“盥洗室”与“西人厕”是带有西式抽水马桶的厕所,“盥洗室”也可能只有盥洗的功能,没有大小便的功能。类似有趣的地方《图录》还有不少,值得研究者去慢慢深挖细查。

七十多年过去,随着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图录》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将那些尚未消失、已经消失或行将消失的一个时代的大上海城市影像保存、记载下来,环视海内,独此一家,当那些追寻这座城市历史风貌与记忆的人们,捧起这套图册时,往往是惊叹不已,赞赏有加;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必定是深远的,也值得我们去深入的发掘、探索和考证。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了一套《上海市商用地图册》和《天津市商用地图册》,简直可以视作《图录》的重生版本。

微信图片_202208262031117.jpg

上1.JPG上1a.png上2.JPG上2a.png上3.JPG上3a.png上4.JPG上4a.png

《图录》出版发行至今已达半个多世纪,能完整留存下来的不太多,在地图收藏、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较为抢手,是深受藏家和研究者青睐的藏品。目前两个版本的《图录》但凡完整无缺、且品相相对完好的,一套在孔夫子旧书网就已上万,单册的也在数千元左右,昂贵的价格让大多数爱好者望而却步。

2004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四册的《老上海百业指南——道路机构厂商住宅分布图》(2016年发行增订版),选编了《图录》第二辑共计230幅路图的内容,黑白印刷。为便于查阅,在部分路图后插入局部放大图,基本上删除广告,并增添原书中没有的许多历史照片。该书价格适中,适合一般普通读者阅读。

2018年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建筑史料汇编》(第三辑)则完整收入了《图录》第一辑和第二辑。所有附录和广告页予以保留,并完全按原图幅尺寸和原貌套红印制。遗憾的是价格高昂,一套原价6800元,在孔夫子旧书网打折也要4000多元,直逼原版单册的价格了。

笔者所藏第二辑两册,惟下册无版权页(前后扉页空白),整体品相可臻完美。这套地图的入藏,实有赖于安徽芜湖万卷书屋老板汪华先生的襄助,在此一并略表谢意。

参考文献:

上海通(上海地方志办公室):http://www.shtong.gov.cn/node2/index.html

《老上海百业指南——道路机构厂商住宅分布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Heritage-architectureshttp://www.heritage-architectures.com

附         录

上册55幢大楼简况:

三北公司大楼(广东路93号),1910年竣工,又称永年大楼、培高大楼,1994年入选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永年人寿保险公司使用,1955年起由房屋管理部门管理,由培高钟厂租用,1985年改为上海轻工业局老干活动中心。

女青年协会大楼(圆明园路133号),1932年竣工,简称女青大楼,全名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大楼,1994年入选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女子银行大楼(南京东路480号),即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1930年迁此,现为工商银行办公,旧址是黄浦区文物保护点。

上海银行大楼(江西中路368号),1929年建成,又称上海商业储蓄大楼,2015年入选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使用,1956年公私合营。

上海信托大楼(北京东路190号),1921年建成,又称沙美大楼,2005年入选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大陆银行大楼(九江路113号),1933年建成,现称上投大厦,1994年入选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大陆银行1951年公私合营,1956年大楼归上海中国钟厂使用。1991年置换给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大来大楼(广东路51号),1921年竣工,1994年入选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解放后大楼收归上海无线电十二厂使用。1993年被锦江集团收购,经修缮装修后使用至今。

五洲大楼(福州路221号),1935年竣工,2015年入选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原归五洲大药房使用,现为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公司(国药控股国大药房有限公司)使用。

中南大厦(汉口路110号),即中南大楼。19171921年建造。1999年入选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中南银行使用。1951年公私合营,后为天津银行上海分行租用办公。

中孚银行大楼(滇池路97号),1922年建造。2015年入选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中孚银行使用。解放后归上海第二电表厂使用,现为建设银行上海分行第四支行

中一信托大楼(北京东路266号),1924年建造。2005年入选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中一信托公司(后改名中一信托银行)使用。现名中一大楼,有多家企业办公。

中和大厦(山西南路176号),未查询到相关详细信息。

太和大楼(六合路81号),1932年建造。1956年起由房屋管理部门管理,现底层为同茂五金商店仓库,楼上作民居使用。

永大银行大楼(宁波路20号),未查询到相关详细信息。

永利大楼(河南中路495号),1933年建造。原为恒利银行使用。现为中国外运华东有限公司储运分公司使用

四行储蓄会大楼(四川中路261号),1926年建造。1994年入选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大陆、中南、金城、盐业是当时上海著名的“四行”,联合组建四行储蓄会,后改名联合银行大楼。1958年起先后归上海市化工轻工供应公司、中国化工建材公司上海化工供应站、广东发展银行上海分行等单位使用,2015年经修葺后交由上海银行营业部使用。

安利大楼(四川中路320号),1907年建造。2005年入选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安利洋行使用。1959年起由房屋管理部门管理。

光陆大楼(虎丘路142号),即光陆大戏院,1928年竣工。1994年入选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1953年由上海市文化局接管,改名曙光剧场,1956年改作曙光新闻电影院。现为上海市国际贸易会堂。

字林报馆大楼(中山东一路17号),即字林西报大楼,1923年建造。1996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上海外滩建筑群组成部分,1994年入选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解放后为政府接管归内河航运局等单位使用,改名桂林大楼。1957年后由中国丝绸公司上海分公司、香港中国旅行社驻沪办事处等单位租用。1996年置换给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使用,并更名为友邦大楼。

企业银行大楼(四川中路33号),又名企业大楼,1931年竣工。1994年入选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中国企业银行使用。1956年起由房屋管理部门管理,后为轻工业局等单位使用。

同安大楼(汉口路441号),1932年建造。1955年起由房屋管理部门管理,现为上海家电批发公司电子音像部、黄浦区公证处等单位使用。

沙逊大楼(中山东一路20号),又名沙逊大厦,19261929年建造。1996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上海外滩建筑群组成部分,1989年入选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1952年由政府接管,1956年恢复饭店业务,改名和平饭店。1992年世界饭店组织评选为世界著名饭店称号,全国仅此一家获此殊荣。

东亚银行大楼(九江路103号),现址四川中路299号,又名东亚大楼,1926年竣工。1999年入选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香港东亚银行使用。1952年起由房屋管理部门管理。

金城银行大楼(江西中路200号),19251926年建造。1989年入选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金城银行使用。1952年公私合营。1956年起由房屋管理部门管理,先后为市青年宫、福州饭店使用。1986年成为中国交通银行总管理处和上海分行办公楼。

青年协会大楼(虎丘路131号),全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大楼,19191924年建造。1999年入选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现名虎丘公寓,作为公寓用房使用。

迦陵大楼(四川中路346号),现址南京东路99号,1937年竣工。1994年入选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1950年起由房屋管理部门管理,改名嘉陵大楼,曾为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使用。

建设大厦(江西中路181号),又名建设大楼,1936年竣工。1994年入选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中国通商银行使用。1952年起由房屋管理部门管理。

哈同大楼(南京东路233号),又名老介福大楼,1935年竣工。2015年入选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1936年老介福绸缎庄入驻。1956年更名为南京大楼。

浦东银行大楼(中正东路274号),现延安东路,1934年建造。原为浦东银行使用。1957年起由房屋管理部门管理,现为上海黄浦投资(集团)发展有限公司使用,并更名称延河大楼。

浦东大厦(中正中路1454号),现延安东路,1936年竣工。原为浦东同乡会会馆

泰晤士大楼(中正东路160号),现延安东路,未查询到相关详细信息。

国华大楼(北京东路342号),又名国华银行大楼,1933年竣工。1994年入选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国华银行使用。1952年公私合营。1958年起由房屋管理部门管理,现为上海市口腔医院(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等单位使用。

麦加利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8号),1922年建成。1996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上海外滩建筑群组成部分,1994年入选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香港渣打银行使用。1955年改名为春江大楼曾有上海家用纺织品公司、中波轮船公司、市水产局、水产协会迁入办公。现在成为集世界时尚品牌旗舰店、国际著名餐厅、酒吧以及艺术展馆为一身的顶级综合消费楼——外滩18号。

普益大楼(四川中路110号),19211922年建造。1999年入选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普益地产公司使用。1953年起由房屋管理部门管理,现为上海市电气集团总公司、上海市机电工会等单位使用。

曼伏大楼(汉口路446号),未查询到相关详细信息。

景云大楼(北京东路278号),1931年建造。1956年起由房屋管理部门管理,现为长城科学仪器商店、光芒玻璃商店等单位使用。

新泰大楼(泗泾路36号),仅知其原为文华图书公司使用,其他未查询到相关详细信息。

新康大楼(九江路150号),1921年竣工。2015年入选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解放后为黄浦区中心医院等单位使用。

煤业大楼(天津路405号),1932年建造。原为煤业公会使用。

慈淑大楼(九江路334号),另两门牌分别为南京东路353号和山东中路337号,原名大陆商场,1933年竣工。1994年入选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1956年起由房屋管理部门管理,更名为东海大楼,1994年改名为东海商都。

惠罗大楼(四川中路401号),现址四川中路420号-440号(双号),又名仁记路119号大楼,1906年建造。2015年入选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五十年代后基本改为住宅及上海纸品二厂使用,底层现多为商用。

绸业大楼(汉口路470号),1932年建造。原为绸业银行使用。1957年起由房管部门管理,现由上海市糖业烟酒公司、工业食品贸易中心等单位使用。

汉弥登大楼(江西中路170号),19311933年建造。1994年入选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汉弥尔登洋行使用。1959年起,大楼由中华企业接管,改名福州大楼。

广东银行大楼(江西中路353号),1934年建造。2015年入选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广东银行使用。现为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上海化学试剂商店)使用

广学会大楼(虎丘路128号),又名广学大楼,1932年竣工。1994年入选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广学会(教会出版机构)使用。解放后有文体进出口公司、上海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上海兰生旅行社等单位使用。

银行公会大楼(香港路59号),1925年竣工。1994年入选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上海银行商业同业公会使用。1952年公私合营,曾为上海工商学院、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等单位使用。

汇丰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2号),19211923年建造。1996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上海外滩建筑群组成部分,1989年入选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汇丰银行使用。1955年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地,更名为市府大楼。现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使用。

实业银行大楼(虎丘路14号),现址北京东路130号,又名中实大楼,1929年建造。2015年入选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中国实业银行总部大楼。1952年公私合营,曾为华东电力设计院、农业银行上海分行使用,现归百仕达控股和洛克菲勒集团共同开发。

聚兴诚大楼(江西中路246号),1940年建造。2015年入选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聚兴诚银行使用。1951年公私合营。

锦兴大楼(河南中路505号),1932年建造。1956年起由房屋管理部门管理,现为华东商务楼。

静安大楼(南京西路749号),未查询到相关详细信息。

兴业大楼(江西中路406号),未查询到相关详细信息。

垦业银行大楼(北京东路239号),又名中垦大楼,1932年建造。2005年入选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垦业银行使用。1958年起由房管部门管理,交由上海市电力公司使用。1985年转归其下属上海电力行业协会使用。

证券大楼(汉口路422号),1934年竣工。原为旧上海证券交易所使用。1956年起由房管部门管理,改名华企大楼,现为上海市五金机械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化服务总公司华东分司等单位使用。

盐业大楼(北京东路280号),又名盐业营业大楼,1931年建造。2005年入选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盐业银行使用。1958年起由房管部门管理,曾由上海市第六十七中学使用。

下册9幢大楼简况:

中法大楼(中正东路39号),现延安东路,1921年建造。解放后由房管部门管理,改名延安东路39号大楼。现作民居使用。

中汇大楼(河南南路16号),现址延安东路143号,1934年竣工。1994年入选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中汇银行使用。1952年起由房管部门管理,1959年起由上海博物馆使用,1994年博物馆迁出后置换给香港锦发房地产置业有限公司,现为北京银行黄浦支行。

方西马大楼(中正东路9号),现延安东路,1925年建造。1955年起由房管部门管理,改名延北大楼。现为上海市医药公司等单位使用。

市政府大厦(汉口路193号),原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19131922年建造。1989年入选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上海市政府迁此办公,改称市府大楼。1955年市人民政府迁出,由民政、市政工程、园林、卫生、环保等单位入驻。

社会局大厦(林森中路375号),现淮海中路,原法租界公董局新大楼,1909年竣工。1994年入选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政府社会局、教育局、地政局、税务局办公地。1958年由比乐中学使用,1999年改建为中环广场。

法邮大楼(中山东二路9号),全名法国邮船公司大楼,1936年竣工。1994年入选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法国邮船公司使用。解放后更名为浦江大楼,曾为上海市机电设计院等单位使用,2004年经改建后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迁入。

逖百克大楼(中正东路29号),现延安东路,原名朱葆三大楼,1922年建造。解放后由房管部门管理,改名溪口路25号大楼。现作民居使用。

高登大楼(中正东路107号),现延安东路,未查询到相关详细信息。

圣亚纳公寓(金陵东路41号),1929年建造。五十年代起由房管部门管理,改名紫金公寓。现主要作民居使用,仓库由大中华橡胶厂、市橡胶公司及市机电设备公司等单位使用。

6213834a387c03ad_b.jpg75f9f0eb4737cd4e_b.jpg

DSC01812.JPGDSC01813.JPGDSC01814.JPGDSC01816.JPGDSC01818.JPGDSC01820.JPGDSC01819.JPGDSC01823.JPGDSC01827.JPGScan Image_562.jpgScan Image_560.jpgScan Image_561.jpgDSC01840.JPGDSC01839.JPGDSC01842.JPGDSC01843.JPGDSC01845.JPGDSC01841.JPGDSC01847.JPG